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把握财务管理内在逻辑,助推国有企业价值创造

2023-06-01 11:46:11    来源:实况网

作者: 赵祚康 邹玲

价值创造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必须最大限度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质增效,切实增强国有资本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作为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不仅需要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辅助等职能持续转型升级,更需要我们从历史逻辑、发展逻辑和现实逻辑中科学把握财务管理的内在逻辑,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助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历史源流中把握财务管理的历史逻辑

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目标。资本是稀缺性资源,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如何提高稀缺性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的科学。我们需寻根溯源,从历史源流中理解资本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是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思想。“资本”一词最初意指可以用来繁殖的家畜,即本金,“增殖”是其主要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资本的内涵也经历了动态演进,逐步扩展到“为营业目的所持有的一切东西”或生产要素,其目的在于增殖或带来收益。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具有循环增殖的一般运行逻辑,用公式可以表示为“G—W—G’”(G代表货币,W不仅可以代表商品或劳务,也可以是一个生产过程,G’代表增殖后的货币),即表示资本通过生产过程取得收益,产生增殖。资本如何计量、收益如何计算等问题发展出财务管理活动。在资本运动过程中,财务管理本质是在管理好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基础上,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和效益。

二是了解西方财务管理历史。财务管理始终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且随经济发展而发展。18世纪从英国起源的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不仅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和催生会计职业出现,更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到高度资本主义的过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此时已经产生一些如筹资和股利分配在内的财务管理活动,企业主不仅通过财务信息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懂得采取保持股利水平来吸引新的资本。到了19世纪晚期,随着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过渡到高度资本主义阶段,股份制公司和托拉斯开始大量出现,资本由分散走向集中,财务活动日渐复杂,逐渐产生专门财务管理部门和相关学科。进入20世纪后,发展出了一系列财务指标体系及相关分析方法,用于衡量企业经营水平。此时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对内管理为主,受管理学影响。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美战后经济复苏,金融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经营行为与资本市场高度捆绑,投资风险也日益加大,如何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财务管理研究热点。理论研究受到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从制度导向的描述性学科逐步发展为一门高度技术化的学科,并产生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理论,助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

从演进历程中把握财务管理的发展逻辑

财务管理根植于企业经营活动,其活动和理论随着企业经营方式变化不断发展。要厘清我国财务管理发展逻辑,须先厘清我国企业经营方式变化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联。回顾我国经历的“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我国企业也经历了“生产型经营方式—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的系列转变,相应的,财务管理活动也遵循了由单纯管理生产活动—商品经营管理—资本经营管理,即由“W”到“G—W—G’”,再到“G—G’”的演进逻辑。

一是生产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并非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存在,而是被视作国民经济的组成部门。企业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仅在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其目标在于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生产计划,因此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为完成生产任务或指标。在生产型经营方式下,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和完全的财务权利,虽然也存在一些简单的管理活动,但并没有涉及到“本—量—利”“成本—收益”在内的财务活动,更谈不上涉及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在内的财务决策。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费用管理为主。因此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基于财政学视角,将财务活动的资金运动看作为货币收支活动中体现出的货币关系,主要对财务本质、财务关系、财务职能等进行讨论,偏重整体主义和宏观视角。

二是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至1990年我国资本市场确立前,我国确立了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了过去仅作为财政体系组成部门的功能定位,逐步转换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此时,虽然尚未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但企业已经逐渐拥有完全的财务权利,开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遵循价值规律开展包括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在内的各项财务活动,利用市场和价格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营方式也由过去的生产型转变为商品经营型。在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不再仅仅涉及生产即“W”这一过程,而是扩展到“G—W—G’”,也就是从初始资金“G”进入企业,到资金形态转化为产品“W”,再到销售后形成增殖的货币“G’”的过程。在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财务管理活动拓展到筹集资金、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实践的发展使得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逐渐转变为管理学视角,主要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进行讨论,从企业微观个体视角出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是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自1990年建立资本市场及1992年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企业开始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企业更多在资本市场中开展各项活动,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和财务信息不仅对企业内部产生影响,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和财务决策均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对外部的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监管者、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不仅催生并发展了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产权市场、衍生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还推动了会计师、审计师、分析师等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开始遵循价值规律开展经营活动,利用市场发出的经济信号以及价格杠杆展开竞争。市场竞争的“存优去劣”属性使得企业不再仅仅以“商品管理”的视角将产品视作唯一的竞争优势来源,而是更多的以“价值管理”的视角审视自身,以获取竞争优势。在价值管理视角下,企业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把其拥有的一切存量资产(有形或无形)视为可以增殖的资本,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以尽可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此视角下,企业经营在注重“G—W—G’”基础上,同时注重“G—S—G’”的经营方式,即“初始资金(G)—证券或股票(S)—增殖的资金(G’)”的过程。在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下,企业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并购、分立、重组,以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和企业价值快速增长。财务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股票投资、上市融资、产权投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股利发放等方面。管理者和学者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视野逐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在传统职能如组织生产、降本增效基础上,担负起更多的项目与资金投资决策、筹资方式与资本结构决策、增资与回购决策、现金管理决策、股利分配决策等管理职能,财务管理活动越来越多与金融市场结合,一些金融理论被引进并应用于财务管理决策当中。财务管理理论也呈现出以管理学和金融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吸收西方成熟理论并与我国国情和制度特点结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从时代背景中把握财务管理的现实逻辑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现代财务管理必须要立足时代背景,结合中国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衔接,着力服务于我国国有企业价值创造。

一是要紧跟时代潮流。进入新时代,在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模式不断兴起、新的文化不断产生的背景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时代使命。纵观中西方财务管理及其理论发展历程,财务管理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这一目标始终未变,且每一次大的发展均与市场环境、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在新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变革也必将激发企业经营模式的再进化,并进一步改变我国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路径和管理重心,使财务管理内在逻辑不断再演变、再进化,这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在理解财务管理的演进逻辑基础上,深入剖析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对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活动的潜在影响和价值创造逻辑,以此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认识,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必须要始终以价值创造为纲,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突破以往侧重对内管理的局限,实现财务管理不断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辅助等职能持续转型升级。

二是要具备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基本思维模式,关注全面性和整体性,通过梳理财务管理的发展逻辑发现,现代财务管理有愈发整体化、系统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这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以更加系统、整体的视角看待现代财务管理。传统上,一般认为财务管理仅与企业个体有关,与市场关系不大,因而侧重于对内管理,对外部关注不够。这种仅从企业自身视角出发、重视内部管理的视角固然更加微观、实用,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企业是处于金融市场中的企业,无时无处不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和外部政策的影响,而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待企业,企业便是处在资本市场中的微观个体,其资金运动和资源配置属于微观金融视角,两者是统一不可割裂的。须知,现代企业离不开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就没有现代企业。同样,现代财务管理离不开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就没有现代财务管理。因此,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应当契合时代要求,突破以往仅从企业自身出发的视角局限,将企业与市场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将金融市场视为现代财务管理外在基础的前提下,建立起只要是研究与资金或资本运动规律相关的内容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认识,不断拓展财务管理范畴。

三是要把握理论发展趋势。财务管理理论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客观规律的科学提炼,并进一步对企业提供指导,对于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梳理我国财务管理发展逻辑发现,财务管理活动始终顺应企业经营变化并作出反应,财务管理理论也是如此,随着财务管理活动的转变,我国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也经历了“财政学视角—管理学视角—管理学视角+金融学视角”的转变,资本配置理论逐渐成为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理论假设不断放松,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因此,应借助目前学科理论发展日益融合化、前沿化的趋势,继续在传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演进逻辑,进一步加强与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把握时代脉搏,植入中国情境,兼容并包、吐故纳新,助推我国国有企业价值创造,服务于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祚康,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玲)

(本文系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委托贷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影响研究》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相关阅读